北京总部(全国通用)
400-090-3910
上海分部
13911340419
广州分部
13161766437
近年来,一些银行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特点,突破传统信贷思路,创造性地推出了供应链融资模式,并率先向大型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进行推广。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的评级授信、抵押担保、审批流程等诸多限制,进行了服务方式创新,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新型融资模式涉及链条环节长、参与主体多、操作程序复杂,而且环环相扣、彼此依赖,这些特征决定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形态及管理方式有别于传统信贷模式,需要秉持系统论思想深入探讨风险防范策略。
供应链融资潜在风险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风险。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担当了整合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关键角色,代表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商业银行在综合考量核心企业的经济实力、信用增级以及对供应链的整体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说,核心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经营状况对上下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核心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发生信用风险,必然直接扩散到上下游企业,进而危及供应链融资的整体资金安全。
当前防范核心企业的相关风险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缺少对核心企业流动性过剩的风险评估机制。供应链融资授信模式下风险名义上存在于上下游各企业,但实质风险暴露则大部分汇集于已优先获取利益的核心企业。一方面该业务有效扩大核心企业销售量,刺激生产,使得现金流更加充沛,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过度授信效应;另一方面供应链的全面金融服务扩大了市场的投放量,可能造成下游企业库存猛增、价格下滑、成交量萎缩等系列问题。所以,因缺少对核心企业流动性过剩的风险评估,可能会引发过度投资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进而威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二是缺少对战略捆绑风险的应对策略。每个供应链项目都会不同程度地对银行风险偏好形成挑战,其在所处行业的高度关联性使银行信贷审批后不得不始终面对来自中微观层面的严峻考验。商业银行虽然在供应链融资授信方案中施加了以核心企业强大后盾的风险缓释手段,但仍缺少全身而退的策略,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期,行业波动明显,核心企业受到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如何感知?如何化解风险?何时退出?此时不是处理一两个不良贷款客户的问题,而是在处理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集群的问题。
(二)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自偿性是供应链融资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作为抵押、质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与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与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问题,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必将面临较大风险。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融资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形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四)物流监管方风险。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职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
商业银行风控策略
(一)秉持系统性、封闭性、自偿性等原则,全面精准评估供应链融资风险。传统银行信贷主要采取“主体评级+债项评级”的方法,严格遵守借款企业财务状况、管理能力、财务信息质量以及检验第三方支持、分解交易期限、评估交易结构强度等评估流程。这种评级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准确分析借款企业借款项目的优劣,确保银行全面了解项目贷款风险因素,但往往过高地估计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无法将银行资金供给达到最优化组合。所以,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估除遵守传统信贷评估一般原则外,还需要遵守如下特殊原则:一是系统性评估原则。供应链融资是通过借款企业所在产品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入手,对该链条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其风险来源不仅来自于融资主体,而且与该融资主体所属行业、所在区域以及所处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甚至与贸易对手经营情况也息息相连。所以,评估供应链融资风险,不仅要考虑单个融资企业担保品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而且要分析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区域结构、链条上下游交易对手等系统性风险指标。二是封闭性、自偿性评估原则。实质上就是由传统风险控制方式转为侧重封闭性、自偿性短周期操作的过程控制。这就促使风险评价指标在设置中更加关注债项评价指标权重,而不是在主体风险评级之后再对债项指标进行微调。三是主体性、过程性、动态性评估原则。供应链融资是在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根据产业链不同节点企业的不同需求设计出来的,其更加看重融资主体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因而在对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估时,要根据交易主体、整个过程来设置相应的动态指标。
(二)要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制定严密的操作规程与风控方案。不论是物流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应依照服务方式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监管程序与操作规范。物流企业要进一步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并不断完善仓管信息化体系,制定完善的质押物入库、发货的风控方案。商业银行要着力完善资信调查核实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客户资料收集制度等,从源头上遏制因内部管理不规范而引发的操作风险。
(三)严格筛选抵押品,客观评估和确认抵押品价值。抵押资产作为商业银行授信的物质保障,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押资产的可变现能力,商业银行要与物流企业及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加强沟通合作,对抵押资产进行客观评估,慎重选择抵押物,确保抵押资产的可变现性。在选择抵押货物时,应当要求存货量足质优、易于贮存、货权清晰、变现能力强;在选择应收账款时,需重点关注基础合同的真实性,应收账款是否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在选择预付款项时,应当注意上游企业货源是否充足、违约赔偿能力等。
(四)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促进物流监管方规范操作。商业银行通过物流监管方对抵(质)押物的监管来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衔接。物流监管方受银行委托,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物实现专业化的监管,确保抵(质)押物安全有效,并且掌握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货物出入库和运输等信息的动态变化。但当前物流监管方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如企业资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仓储运输的监管不规范以及借款人和物流企业联手恶意欺诈银行等现象,因此,加强对物流监管方的监督检查和准入管理至关重要。
为避免物流监管方操作不规范给银行带来损失,应重点选择资信良好、业内知名度高、监管程序严谨的监管方开展合作。商业银行要对物流监管方开展不定期的检查,重点检查监管方是否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质物保管及出入库操作、手续是否完备、出入库台账是否齐全、质押货物是否足值等。对于管理不到位的监管方,要督促其及时整改,否则坚决退出。